他是新疆國際大巴扎、新疆博物館的設計者,也是喀什古城改造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設計者;他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更新工作,他用建筑書寫了一部絲路文明互鑒、藝術相融的史詩。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東。
王小東,1939年1月出生于甘肅省蘭州市,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專家,現為新疆建筑設計研究院名譽院長,資深總建筑師。他長期在新疆從事建筑創作和研究工作,主要建筑作品有新疆國際大巴扎、新疆人民會堂等。2007年,獲我國建筑師的最高榮譽獎“第四屆梁思成建筑獎”。
逐夢新疆 鑄就輝煌
今年端午節、古爾邦節假期,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新疆游覽、購物。而新疆國際大巴扎和喀什古城景區則成為游客必打卡之地。他們驚艷于這些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的建筑,卻不曾想到,這些建筑均出自建筑師王小東之手。
1963年,王小東從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畢業,他的畢業志愿填寫的是“新疆”。之所以選擇新疆,王小東覺得廣闊的新疆大地就像徐徐鋪開的畫布,是追夢人涂抹理想的夢想之地。
剛到新疆,他就背著畫夾四處寫生。天山南北、大街小巷,人文建筑、自然風光,都成了他筆下的一幅幅圖畫。
不久,王小東創作了一幅名為“一個建筑師的夢”的水彩畫,畫的是以博格達峰為背景的城市。王小東說,“我畫的時候,就把當時已有的一些新疆標志性建筑畫在一起,比如老博物館,紅山賓館等,我希望我們能夠在天山腳下,把烏魯木齊建設成美麗的城市。”
1973年,烏魯木齊要重建烈士陵園,這是王小東到新疆后承擔的第一個重要建筑項目。在設計中他在新疆的新建筑中第一次采用了漢白玉、花崗巖、雪蓮花的浮雕等,表達了對烈士的崇敬和悼念。
早在1980年,他在吐魯番招待所及外貿樓的設計中,考慮了吐魯番特殊的自然條件,把新的招待所放在葡萄架里面,成為當地一個頗具特色的建筑。這是他首次對新疆建筑的風格、地域性等進行初步探討。之后,從新疆友誼賓館三號樓,到新疆昆侖賓館新樓,再到庫車龜茲賓館,王小東的創新、探尋和理想主義,都在建筑創作中得以展現。
步入新世紀,王小東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斷展現。從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的新疆國際大巴扎,到承載著悠久人文歷史的新疆博物館,每一棟建筑都傾注他的心血與智慧,見證這片土地的發展與變遷。
在王小東的建筑生涯中,喀什老城區的抗震改造和風貌保護是最讓他感到自豪的行動。他說,“老城改造不但要讓這里的百姓住上安全的房子,更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在新疆砥礪前行六十余年,“一個建筑師的夢”終實現。
科技創新 引領未來
一生筑夢,匠心獨運。盡管如今已是80多歲高齡,可王小東談起各種高科技產品和新鮮事,仍然津津樂道。他說,建筑是實在的,要接地氣,但同時也是靈動的,要流淌著設計者的智慧。
因此,王小東帶領團隊不斷探索和實踐,將現代科技融入建筑設計之中。從綠色節能的建筑材料,到智能化的建筑管理系統,每一項創新都旨在提升建筑功能性和環保性,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加舒適和便捷的體驗。
2018年,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編寫的《百名院士談建設科技強國》一書中,收入了王小東院士的“新興科學—工程城市學與數字城市的綜合管理”一文。
“城市不光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城市就像人一樣,有血管脈絡,有心臟動力。”王小東說,“進行統一的智慧城市數字管理,才能更科學地了解城市。”
王小東接受采訪時多次強調,能把新疆建設得更美好,他將一生無憾。而他這一生,以建筑之名,講述新疆故事。當年風華正茂的翩翩青年,如今已成為譽滿海外的建筑設計大師,他筆下曾充滿想象的圖畫,也已化作遍布天山南北的宏偉建筑。
不赴邊疆,不知何為家國。王小東以實際行動詮釋勇于擔當、敢于創新、追求卓越的科學家精神,激勵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只有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才能在科技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