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國際論壇上,他提出了 “非洲綠色長城的中國方案”,倡議在撒哈拉沙漠南緣建設中國-非洲綠色技術公園。他強調:“中國作為世界上防沙治沙的大國、強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模式、技術方案在國際上推廣應用,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力量。”這一倡議在兩年后落地生根 ——2024年7月30日,恰逢毛里塔尼亞植樹節啟動之際,作為中國支持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的標志性技術合作項目,中國-非洲綠色技術公園正式在毛里塔尼亞落成。該項目的落地迅速引發了相關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的廣泛關注,為非洲荒漠化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塔克拉瑪干到撒哈拉,他是跨越萬里風沙的 “綠色使者”,用科學力量編織著荒漠化防治的跨國紐帶。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荒漠化防治聯盟(ANSO-ACD)主任、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建設國際合作基地主任雷加強。
與沙結緣
1961年7月,雷加強出生在陜西高陵。1982年,21歲的雷加強從西北大學地理系畢業,懷揣著對沙漠地貌的好奇踏上新疆的土地。從此,沙漠成為他畢生研究的觀測場、試驗地。
“真正見到新疆的大沙漠是1983年?!崩准訌娬f,“那年7月,我在塔里木河流域考察的時候,第一次親眼見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態各異的沙丘和浩瀚無邊的沙漠景觀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沙漠是那么危險?!敝笠淮未闻c沙漠打交道,雷加強既經受過沙漠的干熱缺水、風吹沙打,也感受到沙丘的波瀾起伏、曲直優美。
20世紀90年代,塔里木沙漠公路的修建面臨一系列風沙問題。雷加強有幸參加塔里木沙漠公路的線路踏勘,執筆完成了沙漠公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了沙漠公路的線路方案。塔里木沙漠工程建成運行之后,風沙危害和威脅尚未解除,雷加強帶領團隊開展沙漠公路風沙危害跟蹤調查和定點監測,將沙漠公路沿線風沙環境劃分為5大區和208個區段,制定了沙漠公路防沙治沙技術優化方案。為確保沙漠公路長久安全運營,基于長期試驗示范和跟蹤研究,雷加強團隊提出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建設方案建議,并成功獲得國家立項支持。該團隊系統診斷了沙漠公路沿線立地條件、風沙危害以及地下水環境等核心問題,創新性地提出“按區布防、分類治理”的防護林建設方案。團隊依據沿線地下水礦化度、植物生物學特征、防護效益以及風沙危害類型等關鍵因素,科學確定了植物種類及搭配模式、防護林帶結構,并按照植物需耗水規律,制定了精準的灌溉制度和“雙子管”供水方案。通過這一系列的創新措施,防護林植物成活率達85%以上,實現了當年造林當年見效的顯著成效,構筑起一條綿延436公里的世界第一條穿越流動沙漠的人工綠色走廊。2019年,聯合國環境署官員考察時驚嘆:“這是給沙漠系上的綠絲帶!”
2006年,一次偶然的合作契機讓雷加強走進非洲,走向撒哈拉沙漠。在毛里塔尼亞西撒哈拉沙漠考察時,他看到當地防護林存在“天上綠油油,地面風沙流”的現象。通過引入喬灌草結合模式,將中國小方格與非洲大方格組合使用,配合滴灌技術,使毛里塔尼亞首都圈防沙試驗區植被覆蓋率三年提升20%。在埃塞俄比亞,雷加強團隊篩選的12種飼草種子,為解決旱季牧草短缺問題奠定了基礎。這種本土化改良思路,為“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與沙為友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深耕治沙領域的專家,雷加強卻有著獨到的見解:“沙漠不可能消滅,也沒必要消滅?!彼M一步強調,“治沙并不是見沙就治,而是防治風沙危害和威脅。”“防沙治沙工作要統籌好保護、預防、治理、利用這幾個方面,實現養沙、防沙、治沙、用沙一體化?!彼硎?,沙漠是地質時期氣候干旱的產物,歷經漫長歲月沉淀的自然景觀。像塔克拉瑪干沙漠,被譽為世界沙丘的博物館,景觀資源極為豐富;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結皮發育良好,短命及類短命植物種類繁多,是沙漠生物多樣性富集之地。因此,我們要把沙漠景觀和資源保護好、開發好。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千百年來,沙漠邊緣流沙不斷向外擴散,對綠洲農田、驛站村落、基礎設施等造成危害和威脅。2024年11月28日,隨著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種下,長達285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順利實現“鎖邊合龍”。如今,新疆治沙人在鎖邊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穩邊和富邊,將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融為一體,繼續高質量、可持續防沙治沙的步伐。
雷加強常對年輕科研人員說:“治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教會人類如何與沙漠共生?!?/p>
如今,這位年過六旬的科學家仍保持著常去沙漠實地考察的習慣,他說:“治沙是終身事業,不能只靠熱情,更要靠科學與堅守?!痹谒挠绊懴?,團隊涌現出一批青年治沙人。這種精神傳承,讓中國治沙智慧在全球生生不息。
從黃沙漫天到金沙銀漠,雷加強用四十年光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全球價值。他的故事不僅是技術輸出的典范,更是文明互鑒的縮影——東方智慧與非洲實踐的碰撞,譜寫出人類共同應對生態挑戰的壯麗詩篇。正如他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所言:“治沙沒有國界,地球是個大家庭。只要荒漠還在蔓延,治沙人的腳步就不會停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