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播科學文化,激發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動力,喜迎黨的二十大到來;9月28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新疆地理學會等聯合開展了“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全國科普日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喜迎二十大”的主題黨日活動。本次活動以“立體的科學家精神?家人眼中的科學家”為主題,采用對知名科學家家屬訪談及互動交流的形式,新疆地理學會、“彭加木突擊隊”隊員、新疆植物學會、新疆科學探險協會的會員共計近100人,在線上線下參加了此次活動,認真聆聽了新疆荒漠化防治領域四位知名科學家(夏訓誠、張鶴年、劉銘挺和徐新文)精彩紛呈的故事,了解了輝煌科學成就背后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感受了他們熱愛祖國、肩負使命、扎根邊疆、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擔當奉獻和事業追求精神,舍小家為大家而虧欠家人的內心苦楚,也感動于科學家家屬們默默付出的辛苦與偉大,領略了立體多維度的科學家精神風貌。

在訪談中,吉啟慧老師(著名科學家夏訓誠先生愛人)重點追憶上世紀60年代和夏老師一起在莎車縣治沙站開展野外工作的艱苦歲月,吃含沙飯、喝澇壩水、睡透風屋、爬風沙路;吉老師一個人忍著腹痛騎車去醫院生完孩子后,夏老師姍姍來遲,卻又很快離開去帶隊野外考察;趁著測量繪圖的間隙,趕緊看一下放在沙包上紅色襁褓中的女兒是否安好。夏老師經常在家庭需要的重要時刻缺席,而吉老師只有自己一個人扛成了金剛超人,但當她看到蓬頭垢面一臉疲憊科考回來的夏老師、吃上夏老師親手燒的熱騰騰飯、戴上夏老師開會回來帶回來的花、捧著夏老師獲得的紅彤彤的科技獎勵證書時,一切怨言都消失了,更加支持夏老師工作。艱難困苦,相濡以沫,真心相待,錘煉出堅不可摧的夫妻感情,也成就了一段科研伉儷的佳話。

趙月娥老師(徐新文研究員愛人)是第二代沙漠人的家屬,她回憶了與徐老師生活的點滴故事。上世紀80年代,當她帶著對科研事業尊崇與徐老師結婚后,突然發現丈夫大半年都在出差中,而且杳無音訊,最為著急和窩火的就是孩子高燒不退時只有自己一人面對,家人生日基本一概缺席;而好不容易回來也是滿身沙土,沉默少語,心思還在千里之外的野外。但當趙老師親自到徐老師長期工作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時,看到他們住地窩子、洗鹽堿水澡、吃大鍋飯,與工人一同干活,臉黑得像非洲人時,看到他們建成舉世矚目的莽莽塔里木沙漠公路綠色走廊時,才明白徐老師在做著一項多么偉大的事業,是國家的大事、人類的大事,自己因此也愛上了沙漠。

在張曉莉(張鶴年先生女兒)和劉渠華(劉銘庭先生女兒)的印象中,父親長期忙于野外科研工作,經常見不到父親,非常不理解父親在做什么,為什么不回家,常常耿耿于懷不像別的小朋友可以經常見到父親。隨著自己慢慢長大,才知道父親在做著于國于民的偉大事業,也為父親勤懇工作和正直擔當的精神所感染,更加理解和愛戴父親,也追隨他們的腳步參加到荒漠化防治的事業中。她們也分享了父親對自己孩子學習和工作的積極影響。趙月娥老師也分享了女兒的小文章,其中洋溢著女兒對父親深深的愛和滿滿的自豪。

在場的徐新文研究員感謝家人的長期理解和默默奉獻,也感謝長期奮戰同事們的強力支持,鼓勵線上線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們不負時代,踏實進取,為國為民為社會做貢獻。
在互動環節,在場的青年科研人員與四位嘉賓進行了交流,請教了科技工作者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生活的心得體會。四位嘉賓也鼓勵大家,在偉大的時代和美好的年華,繼承老一輩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沿著老一輩科學家開辟的道路,銳意進取,敢于創新,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最后,新疆地理學會副秘書長李生宇研究員感謝四位嘉賓的傾情講述,向以夏訓誠、張鶴年、劉銘挺和徐新文為代表的新疆沙漠化防治科學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總結了他們的精神內涵:他們把一切都獻給了黨和祖國,獻給了科學事業,踐行了他們自己的諾言:“無論任何條件下,堅決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任何任務”。為了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們犧牲了對家人的陪伴,缺席了孩子的重要成長階段,心里除了對家人的虧欠,還有滿滿的真情愛意。他們胸懷祖國,淡泊名利,敢于創新,勇于奉獻,把一切留給了國家,留給了科學,留給了新疆的荒漠化防治事業,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科學家精神的實質。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繼承和弘揚他們的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負韶華,推動科研事業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最后,沙漠研究團隊將團隊設計的“沙漏”送給四位嘉賓,以紀念此次活動。
本次活動采用了嘉賓訪談和多媒體展示相結合方式,立體呈現了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大家一度熱烈盈眶,掌聲此起彼伏,感人至深。
此次活動現場錄制的多媒體將在全國科普日活動平臺上展示,以傳揚奮戰邊疆科學家們的可貴精神,激發廣大青年人學習科學家精神,愛黨愛國,使命擔當,勤奮工作,勇于創新。
供稿:新疆地理學會李生宇 李莉 米尼熱·加帕爾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