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4日,第十一屆植物生物學女科學家學術交流會在烏魯木齊市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女科學家分會、中國植物學會女植物學家分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植物學會承辦。會議以“現代生物技術助力綠色絲路發展”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6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30余位植物生物學領域杰出的女科學家、青年學者及研究生,共襄學術盛宴。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女科學家分會名譽會長夏光敏教授,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女科學家分會會長、深圳大學劉宏濤教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向軍分別致辭,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高度評價了女性科學家在推動植物科學進步和國家綠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更多女科學家深入了解新疆,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這里落地生根。
會議設置了28個學術報告,內容覆蓋植物分子生物學前沿突破、新型遺傳育種技術、作物抗逆分子機制等領域。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研究員作了題為《獲得性遺傳的機理解析》的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何祖華研究員作了題為《作物免疫和廣譜抗病:實例與思考》的報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張道遠研究員作了題為《新疆第三次科考成果介紹及資源利用》的報告,重點介紹了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的成果及資源利用。青年學者也在各自的報告中展示了植物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與資深科學家面對面交流,在思想碰撞中獲得啟發。
為鼓勵青年女科學家(非獨立PI的優秀青年女性)深耕植物生物學領域科學研究,大會還為十位“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頒獎。
?24日下午,女科學家們走進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開展了“植物生物學女科學家科普與學術校園行”和“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山東大學夏光敏教授作了題為《作物馴化與農業起源》的報告,北京大學顧紅雅教授作了題為《驅動生物演化的跨界基因流》的報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淑華作了題為《玉米耐低溫及高緯度適應性的分子機制》的報告,深圳大學劉宏濤教授作了題為《藍光受體在光下和黑暗中的不同功能》的報告。來自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新疆各高校的學生,以及新疆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烏魯木齊市植物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藥民族藥研究所的代表參加交流,并積極互動,圍繞女性科學家的成功之路、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等話題,踴躍提問交流。
未來,新疆植物學會將持續構建多元化載體,促進區域植物及相關研究的交流與合作。
責任編輯:曹琳哲
新疆植物學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