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區科技活動周期間,新疆植物學會分別在烏魯木齊市、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通過舉辦科普直播和空中課堂的形式開展了3次科普活動。
5月22日,時值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康曉珊博士在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開展了以“沙棗,拐棗,沙拐棗,要好吃還是要你好看的”主題的科普直播,為廣大公眾普及荒漠植物知識,認識并了解荒漠植物的種類和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直播過程中,康博士重點介紹了植物園的“鎮園之寶”---沙拐棗屬植物,向公眾展示了不同種沙拐棗屬植物的果實特征和生存智慧,展現了多種荒漠植物的不凡風采,公眾不僅欣賞了沙拐棗果熟時節果實累累的美景,還了解了名字如此相近的三種植物原來有著如此的不同特征,也為沙拐棗不能食用感到遺憾,同時也為荒漠植物經受的重重逆境考驗感受到敬佩,各地網友實時觀看直播并紛紛點贊。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直播現場
5月24日,學會理事張靜博士赴烏魯木齊市第八十小學開展了題為“神奇的荒漠植物”的科普講座,全校4000多名師生聆聽了講座。與此同時,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開展了兩場形式不同的科普活動,通過直播和空中課堂,讓公眾欣賞吐魯番沙漠植物園荒漠植物景觀,傳播普及荒漠植物相關知識,將科學知識通過云端送進校園,受益達1000人次。

張靜博士科普進校園
通過制作翅果折紙,觀察翅果種子下落的過程,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有趣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短短一小時的云端課堂,整個過程中孩子們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熱烈討論,大大增長了孩子們的課外知識,同學們都希望經常能夠聽到更多有趣的科普故事,有機會大自然中去發現更多的植物智慧。

云端科普講座現場
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更好地親近自然,開闊視野,培養學生參與自然教育活動的興趣,提升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5月2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康曉珊博士和吐魯番市高昌區中海集團艾丁湖希望小學的精心組織下,開展了《種子靠什去遠行?》的云端科普教育活動。
課堂伊始,康博士就很用心地為每個同學準備了翅果折紙、曲別針和魔術貼。同學們拿到之后便好奇地觀察了起來。接著她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人類如果想要旅行,可以乘坐火車、汽車甚至飛機。種子它們也想去旅行,它們沒有手沒有腳,怎么去旅行呢?這些種子是坐汽車、火車還是飛機出行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同學們紛紛猜測,大膽回答。

體驗翅果的飛行
接著康曉珊博士還特別制作了PPT,通過一幅幅生動的圖片為同學們展示不同種子的傳播方式:有的種子自身力氣大的,可以將成熟的種子向四面八方拋去;有的需要靠風和動物幫助傳播;還有漂洋過海去傳播……總之,種子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康曉珊博士繪聲繪色的描述下,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齊心協力制作翅果種子模型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一直以科學知識傳播為己任,堅持做到國家對于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走出去”、“請進來”的要求,在植物園積極開展特色科普、研學活動,送科普專家進校園、進社區、下基層,不斷拓展科普活動形式,豐富科普活動內容,把科學傳播工做精、做細、做深。此次活動,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結合自治區科技活動周主題“走進科技,你我同行”,將本土特色的科學知識帶給廣大青少年。
責任編輯:吳曉梅
供稿:新疆植物學會 康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