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值此之際,新疆科協特別推出 “科耀天山” 欄目,邀您一同走進天山南北的基層科協。這里沒有宏大敘事的鋪陳,卻藏著一個個鮮活的 “小切口”—— 或許是草原牧場上,科普大篷車為牧民打開科學之窗;或許是田間地頭,農技專家手把手傳授種植新方法;亦或是社區活動室中,健康講座讓老人讀懂身體密碼。我們聚焦基層科協的特色亮點工作,無論是文字記錄的實踐足跡,還是鏡頭捕捉的生動瞬間,都將為您娓娓道來那些扎根基層的科普堅守,讓您透過這些具體而微的故事,觸摸新疆科技、科普事業發展的脈搏,感受七十年來基層科協與這片土地共成長的溫度與力量。
行走的巴州科普大篷車:180天7186公里的科普賦能之旅
2025年,一輛輛承載著科學夢想的科普大篷車,穿梭在巴州的城鄉大地。從庫爾勒市的社區廣場到若羌縣的偏遠校園,從博斯騰湖畔的科技大集到英下鄉的田園小鎮,它們用7186公里的行程編織出一張覆蓋34所學校、6個社區、10個鄉村的科普網絡,以67場活動為3.6萬各族群眾送去科學的滋養。連同八縣一市聯動開展的468場活動,這道流動的科學風景線已成為巴州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引擎。
車輪上的科學課堂:跨越山海的科普覆蓋

在若羌縣的校園里,無人機編隊的特技表演劃破晴空,2800余名小學生的驚呼聲此起彼伏。科技輔導員手持模型,現場拆解無人機內置陀螺儀的平衡原理,孩子們瞪大雙眼,看著旋翼轉動間藏著的科學奧秘。這是2月26日巴州科普大篷車"百館、百校進校園"活動的生動一幕,也是大篷車深入偏遠地區的縮影。
上半年,科普大篷車的足跡遍布巴州各縣市:庫爾勒市阿瓦提鄉的
"雪蓮花"志愿者服務啟動儀式上,800余名群眾圍觀機器人跳舞時的歡聲笑語;且末縣第十一小學里,自治區、州、縣三級科協聯動帶來的VR體驗,讓沙漠邊緣的孩子"觸摸"到宇宙星辰;薩依力克村果果親子樂園中,機器狗的后空翻表演為200名農村兒童的六一兒童節增添科技亮色。
"以前覺得科學離我們很遠,直到大篷車開到村里,孩子才知道機器人不光會跳舞,還裝著能'看見'障礙物的激光雷達。"若羌縣一位牧民家長的感慨,道出了科普大篷車的價值——它打破了地域限制,讓科學走出實驗室,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場景。
多元融合的科普盛宴:創新形式激活科學魅力

在博湖縣百信公園的"科技之冬"大集上,四足機器狗的靈活轉體與宇樹機器人的同步舞蹈,讓趕大集的農牧民駐足圍觀。當主持人拋出"機器人靠什么感知環境?"的問題時,維吾爾族大叔買買提率先舉手:"是雷達!就像汽車的倒車雷達!"這場融入鄉村集市的科普活動,通過有獎競答將科技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生活智慧。
這種創新在上半年的活動中隨處可見。3月9日的庫爾勒市巴音花園小區廣場,450名居民在跳廣場舞的間隙,戴上3D眼鏡"走進"軍事科技場景;5月17日的英下鄉英冠田園小鎮,游客在品嘗桑葚汁的同時,走進智能溫控大棚,看現代農業如何用科技調控果蔬生長;"防災減災日"當天,人民廣場的VR設備讓2700名市民沉浸式體驗地震避險,機器人表演間隙穿插的應急知識講解,讓科普教育更具沖擊力。
最具突破性的當屬"科普+文旅"模式的探索。在2025中國旅游日活動中,科普大篷車成為英下鄉田園小鎮的"流量擔當"。游客們在非遺手工藝品攤位與VR宇宙體驗區之間自如切換,在田間地頭既感受農耕文化,又了解土壤檢測技術,實現了"逛景區、學科學"的雙重體驗。巴州科協負責人表示:"我們要讓科普像空氣一樣融入生活,無論是趕大集、逛公園還是游景區,都能不經意間接觸科學。"
專家與資源的聚合效應:搭建科學傳播高地

5月12日的庫爾勒市第二小學,新疆農科院王敏博士的"土壤密碼"講座讓2300余名師生聽得入迷。這位農業專家用南疆常見的棉花種植案例,講解土壤酸堿度與作物生長的關系,互動環節拋出的"如何讓鹽堿地變良田?"問題,引發學生們的熱烈討論。這場"專家上講臺"活動,正是巴州匯聚高端智力資源開展科普的典型實踐。
在"百名院士、千名專家、萬名科技工作者"上講臺工程推動下,各領域專家成為科普大篷車的"移動知識庫"。巴州氣象學會周雪英高級工程師在"世界氣象日"帶來的沉浸式課堂,用人工增雨模擬實驗詮釋"早期預警"的重要性;自治區科技館付蕾副研究館員帶領的團隊,在且末縣偏遠學校開展的"三級聯動"活動,將專業展館的資源送到了沙漠邊緣。
兵地融合則為科普注入新活力。在兵團二師223團中學,巴州科協與鐵門關市科協聯合開展的無人機表演和科學實驗秀,讓兵地學生共同體驗科技魅力。"這種資源共享模式,讓我們的科普內容更豐富,覆蓋范圍更廣。"第二師華山教育聯盟負責人說,活動后已有多所學校提出聯合開展科技社團的意向。
播種科學的未來:成效與展望

在薩依力克村果果親子樂園的活動結束后,8歲的維吾爾族女孩古麗拿著機器人模型說:"我以后要造會幫媽媽干活的機器人。"這種萌發的科學夢想,正是科普大篷車最珍貴的成果。數據顯示,上半年參與活動的青少年中,超過80%能準確復述至少3項科學原理,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顯著提升。模式創新帶來的社會效益同樣顯著。"科技之冬"活動后,博湖縣有23戶農牧民主動咨詢溫室種植技術;英下鄉"科普+文旅"模式帶動周末游客量增長40%,特色農產品銷量提升25%。巴州科協評估報告指出,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群眾科學素養,更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科技賦能"作用。展望下半年,巴州科普大篷車將重點發力偏遠地區服務,計劃增加且末縣、若羌縣等區域的活動頻次,延長停留時間。同時,將開發針對農牧民的"科技致富小課堂"、面向青少年的"航天夢工,場"等特色項目,讓科普內容更精準。正如那輛穿梭在戈壁綠洲間的大篷車,它的旅程沒有終點,因為科學的種子一旦種下,終將在巴州大地綻放出創新之花。
文字來源:巴音郭楞日報
圖片來源:巴州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