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巴州科協緊扣特色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院士團隊開展科技服務,推動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為區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種業技術惠農貫通。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推動“科技小院+院士工作站+創新聯盟”模式落地,加速轉基因抗蟲棉技術向棉農推廣,打通“小院—企業—農戶”轉化鏈。在尉犁縣提出羅布麻全產業鏈技術攻關路徑,涵蓋品種改良至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附加值。

綠色石化低碳轉型。中國工程院院士汪華林聚焦碳減排技術突破,2025年5月為庫爾勒石化企業制定碳減排路線,推廣旋流分離技術在碳捕集領域的工程化應用。通過聯合州工信局等單位建立“監管服務協同”機制,推動低碳技改與產學研融合,加速綠色石化產業升級。
人工智能賦能基層。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新長深入且末縣,提出“智慧治沙”平臺、紅棗/肉蓯蓉區塊鏈溯源體系等方案,推動AI技術與文旅(樓蘭文化+AR/VR)、農業融合。其專題輔導納入巴州“院士上講臺”長效機制,并與且末縣共建AI智慧農業產學研基地,促進技術向一線下沉。
棉花育種技術西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峙英率團隊赴庫爾勒,聯合萬建民院士團隊指導新疆國欣種業棉花育種,強化新品種試驗示范。促成河北種業技術與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室共建,推動河北棉花育種成果向巴州轉移落地。
中藥資源深加工突破。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黃正明在尉犁縣掛牌“中草藥協同創新中心”,聯合70余家機構攻關甘草、肉蓯蓉等當地藥材深加工技術。依托2萬畝甘草基地,推動“林藥混作”產業模式,激活新疆2200種藥用資源價值。
巴州通過“需求精準匹配、平臺高效轉化、機制長效聯動”三大路徑,實現院士智力與地方發展深度融合。下一步將拓展合作深度,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為新疆高質量發展筑牢科技基石。
責任編輯:曹琳哲
巴州科協 宋娟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