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月,新疆互聯網協會組織開展“百會萬人下基層”活動。會員單位積極響應,充分發揮單位優勢、人才優勢,聚焦基層技術應用和服務能力,?整合多方資源?,形成科技賦能基層的長效機制,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七月的吐魯番地區,夏日熱浪還未褪去,葡萄地里已是一派農忙景象——正值種植管護的關鍵期,鄯善縣附近的農場里,種植戶買買提?依明正在和一旁的農業技術人員學習如何用一部手機和云平臺就解決種植養護全流程的問題。“這樣點一下就可以了嗎?平常地里啥情況都能從手機上看見了是吧?”技術員小楊為買買提大爺耐心地講解著,遠程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無人機噴藥……這些曾被視為遙不可及的“黑科技”,如今已成吐魯番鄯善縣農業生產中的“標配”。據悉,依托這個農業云平臺,當地不少農戶真的實現了“足不出戶管田地”:往日里即便頂著40℃高溫也要下地忙活的農活,如今躺在家里動動手指就能輕松搞定。
像這樣“靠網種地”的新鮮事,正是借助中國電信5G+賦能,打造的“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作為葡農的“數字管家”,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構建起了集采集、監測、共享、分析、預警、決策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大腦,徹底破解了鄯善縣涉農數據分散、業務協同困難的局面,讓吐魯番的田野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也為吐魯番地區農業種植科技化提供了強大動力。
鄯善縣的總種植面積為47萬畝,主要種植葡萄、哈密瓜等傳統作物。之前,該村以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為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信息化程度、智能化程度普遍較低。為徹底貫徹鄉村治理現代化,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作用,保障糧食穩產增產,中國電信創新打造由水肥一體化、蟲情測報、土壤墑情監測、氣象站、農業物聯、產品溯源、天空地觀測一體化等系統組成的“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
走進田間,看不見的“科技網”正在守護葡萄生長。埋設在土壤中的物聯網傳感器化身“隱形衛士”,24小時捕捉墑情、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等關鍵數據,精度達到厘米級;5G網絡搭建起高速信息通道,讓無人機巡檢效率提升3倍,原本需要3人一天完成的地塊巡查,如今1臺設備兩小時就能搞定,病蟲害識別準確率超95%;智能水肥一體機則根據作物生長階段,精準調配氮磷鉀比例,比傳統灌溉節水30%以上。
“點擊任意地塊,就能看到它的‘成長檔案’,包括歷史施肥記錄、病蟲害防治情況,甚至能追溯到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中國電信新疆吐魯番分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在鄯善縣農業農村局的指揮中心,一塊巨大的電子屏上,“農業生產一張圖”動態展示著全縣18萬畝葡萄園的生長態勢。從5月抽梢期到7月膨大期,不同長勢等級的葡萄種植面積變化曲線清晰可辨,各鄉鎮的種植占比、產量預測等數據實時更新。這個“智慧大腦”不僅能為全縣葡農提供精準決策建議,還推動了優質果率大幅提升。
中國電信數字化賦能不止于種植端。在銷售環節,平臺整合的市場數據幫助葡農避開盲目生產,“無核白”“馬奶子”等特色品種通過區塊鏈溯源技術打響品牌,葡農借助這些數字化管理工具,實現提質增產,打造特色葡萄品牌。
當一串串帶著數字印記的葡萄從吐魯番的戈壁灘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時,這場葡萄園里的變革,是中國電信深耕千萬數字鄉村的一個縮影。守望未來,當更多“葡萄管家”式的智慧方案落地生根時,新疆互聯網協會必將繼續以網絡為基、以數據為翼,讓數智之光照亮更多田野阡陌,讓科技興農的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最終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生長出更多屬于中國農業的新希望、新輝煌。
責任編輯:蘇比努爾·吐爾地
新疆互聯網協會 供稿